杨廷和等人为什么要纠结于“大礼议”?
大礼议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间的一场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原因是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为其改换父母的问题所引起,是明朝历史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
明世宗登基不久便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明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问题发生了争议和斗争,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继嗣“要求世宗改换父母。当时观政进士张璁上疏责廷臣之非,提出了“继统”的理论。至嘉靖三年(1524年),以世宗钦定大礼而结束。
——大礼议_百度百科
4 个回答
wes465 - 历史,玄学
推荐来自: Joey
大礼仪,关系到的是中国传统中的大小宗之分。
从周礼开始,宗法制度就深入到各个阶层
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
宗法制度确立了父子相继的传统,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家庭的权力应该是被嫡长子继承。
第一要求是正妻所生,第二要求在正妻的儿子中是第一
那么其他的儿子呢,就引申出五服和九族等概念。
如果按杨廷和的意思,那么世宗将作为武宗的太子过继到武宗一系。以后祭祀也只能以武宗作为父亲,孝宗作为祖辈。
换成现在,就是你得认你堂哥做父亲,你大伯做爷爷
而按照嘉靖的做法,则意味着孝宗武宗一脉绝嗣,献王一脉以小宗入大宗,继承宪宗的宗嗣。
政治上无小事,就如同赵高指鹿为马,争的不是名分,而是话语权,同时区分敌我,彼此站队
嘉靖如果真的连自己的父亲都不能认,那么这个皇帝的权威肯定是不行的。而当时的杨,是三朝老臣,有拥立之功。(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位大人的人生经历,可谓是传奇了。)
不论杨之前有没有这个意思,但很明显他轻视了嘉靖,贸然的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波
结果15岁的世宗绊倒了三朝元老,开启了自己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