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等人为什么要纠结于“大礼议”?


大礼议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间的一场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原因是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为其改换父母的问题所引起,是明朝历史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
明世宗登基不久便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明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问题发生了争议和斗争,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继嗣“要求世宗改换父母。当时观政进士张璁上疏责廷臣之非,提出了“继统”的理论。至嘉靖三年(1524年),以世宗钦定大礼而结束。
——大礼议_百度百科


已邀请:

光而不耀 - 蹒跚前行的妖兔

推荐来自: Joey 天街小宇

大礼仪的实质是臣权和君权之间的一次残酷斗争
一、这场斗争可能的出现的后果
1、如果杨廷和赢了,那么终嘉靖一朝,皇帝都要按照杨廷和之前给设定的政治框架去走,君权实质上将被臣权压制;
2、如果嘉靖赢了,那么君权的代表嘉靖就可以乾纲独断,为所欲为。
二、站在杨廷和阵营的是哪些人
1、杨廷和阵营:
(1)主要为明孝宗旧臣(当时现有政治秩序的既得利益者);
(2)杨廷和之子杨慎为代表的青年官员(在现有政治秩序下既得利益者的接班人);
(3)真正同情孝宗皇帝的大臣和士绅(按照嘉靖继统不继嗣的想法走,对官僚集团极好的孝宗不仅从事实上,而且从名义上算是直接绝后了)。
2、嘉靖阵营:
(1)嘉靖从安陆带来的班底(可用的人不多,因为明朝对藩王的限制很严格,和嘉靖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以张璁为代表的不满现行政治秩序的大臣(官僚集团中的政治投机分子);
(3)掌握部分军权和特务机构力量的皇室宗亲和宦官(这部分人的感情比较复杂,但作为皇权的依附对象,主要是倾向嘉靖的)。
三、这场斗争为什么是嘉靖赢了?
1、在古代集权制度下,君权是所有权力的核心和支柱,包括是臣权的基础,君主是臣子之间斗争的最后裁判(注意:这里说的臣权和臣子是传统意义上的官僚,而不是王莽、曹操那种心怀不臣之心的枭雄),因此杨廷和所代表的臣权面对嘉靖代表的君权天然处于弱势地位,臣权从法理和行政手段上都难以对君权进行制约;
2、古代继承制度既有“继嗣”之说(老皇帝无子驾崩,选皇室近亲为继子继其嗣,并继其统),也有“兄终弟及”之说,嘉靖提出的“继统不继嗣”的说法,实质是不继孝宗皇帝(他叔叔)的嗣,而继正德皇帝(他堂哥)的统,带有“兄终弟及”的意思在里面,从法理上来说并不是完全站不住脚,虽然总体上来说不太受古人的支持(见清同治帝和光绪帝死后,光绪和宣统先后以先帝继子身份入承大统的案例);
3、杨廷和时年62岁,嘉靖时年15岁,一个老首辅(传统儒家教育出来的官僚),不想造反换皇帝的情况下(换皇帝那种事是霍光那种猛人干的,死后霍氏抄家灭族),怎么熬得过精力旺盛的年轻皇帝?
最后说一句:古代礼仪的实质是政治权利的再分配,礼仪的目的是为了定尊卑,明长幼,礼仪是外壳,权利是内核,礼仪即政治秩序,就比如说明代内阁大学士很多都是从礼部尚书提拔起来的,礼部在六部中最是清贵,无他,能当到礼部尚书的必然是熟悉儒家传统政治礼仪制度(政治秩序规则)的官僚,进入内阁后最能稳定国家的政治秩序。

天子无情

推荐来自: Joey archering

和楼上感觉差不多,大礼议不是简单的礼仪之争,而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即新旧政治势力的较量。明武宗暴亡后,明代政治秩序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恢复正常。大礼议的发生和较长时间的持续,就在于身为皇帝的世宗暂时并未拥有全部的皇权。换言之,大礼议是明代皇权由武宗流向世宗的必要路径,也是恢复明代政治秩序的必要步骤。世宗在大礼议中一步步的胜利和杨廷和集团一步步的失败,其实就是世宗皇权一点点地获得和明代政治秩序一步步地恢复。这一争论跟明代其他时期的廷议有着本质的不同。仅仅从礼制方面引经据典,对大礼议进行纯粹古礼的解释,不可能真正认清其本质特征及其在明代政治长河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当然也有程朱与王学之争,对中国哲学史没什么研究,也就不做赘述了

archering - var G_USER_ID = "410";当人使用大脑的时候,倾向于目前认为最相似的答案(可能参考权威,书籍,别人,自己利益)

推荐来自: Joey

我只是个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抛砖引玉
 
首先,历史问题,有几种习惯能方便理解
1,继往(通用)
2,知人(涉及几个人的历史,了解性格)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通用,老马那一套可以分析很多东西)
4,社会与人口(跟老马组合起来用涉及兴衰)
 
1,继往
 
嘉靖皇帝的前几任,都可是说事件多
 
土木之变与北京保卫战
夺门之变与石曹之乱
弘治中兴与武宗时期(a)
 
2,知人
 
杨廷和,祖籍江西庐陵。
历仕四朝,二朝首辅,革除弊政
 
上面那几件事情在他身上留下很多记忆
让他感受到皇帝能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a)
朱见深亲宦官,官场乱
朱祐樘勤政,明朝最难得的皇帝
朱厚照,一个纨绔子弟
 
饱读儒学的人,就算如何务实都会落下一堆臭毛病,认儒学制定的死理
(张居正学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就少了荼毒)
 
杨廷和,内心是想教好嘉靖这个皇帝,所以设卡给他,想控制住这个皇帝.
这个关卡,他选了所谓的大礼议,
皇帝一开始就被杨廷和为难,可是新来皇帝权力大(b)
 
3,生产关系
杨廷和自以为饱读儒学,按儒学道理可以提升明朝,想依仗朝廷的压力逼迫皇帝,
就拼命用礼仪压制皇帝,
 
但是明朝被朱重八搞成嫉妒依赖皇帝的制度(这个制度是导致明朝在皇帝处事不当的情况下,整个明朝都由危险),皇帝有无上权力,新来的皇帝没有班子,
就要选打手对抗杨廷和
于是,一群饱读儒学的人,为了从皇帝手上获得权力回报,就针对儒学礼仪来攻击杨廷和
 
杨廷和也是二愣子,这个时候妥协,或者开辟新战场,都会有好结果,
被人从自己选的战场上正面被虐,又好面子,坚持己见,导致整个朝廷分裂成两派
 
社会与人口
这个问题没到这个点
 
简单一句话,
 
杨廷和想通过礼仪控制皇帝
 
 
 
 
 

wes465 - 历史,玄学

推荐来自: Joey

世宗是一个很聪明的人。
大礼仪,关系到的是中国传统中的大小宗之分。
从周礼开始,宗法制度就深入到各个阶层
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
宗法制度确立了父子相继的传统,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家庭的权力应该是被嫡长子继承。
第一要求是正妻所生,第二要求在正妻的儿子中是第一
那么其他的儿子呢,就引申出五服和九族等概念。
如果按杨廷和的意思,那么世宗将作为武宗的太子过继到武宗一系。以后祭祀也只能以武宗作为父亲,孝宗作为祖辈。
换成现在,就是你得认你堂哥做父亲,你大伯做爷爷
而按照嘉靖的做法,则意味着孝宗武宗一脉绝嗣,献王一脉以小宗入大宗,继承宪宗的宗嗣。
政治上无小事,就如同赵高指鹿为马,争的不是名分,而是话语权,同时区分敌我,彼此站队
嘉靖如果真的连自己的父亲都不能认,那么这个皇帝的权威肯定是不行的。而当时的杨,是三朝老臣,有拥立之功。(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位大人的人生经历,可谓是传奇了。)
不论杨之前有没有这个意思,但很明显他轻视了嘉靖,贸然的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波
结果15岁的世宗绊倒了三朝元老,开启了自己的时代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