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曲的演绎,必须严格依照原作者吗?

曾经对这个问题,甚至感到不懈……
 
个人爱好民乐,有着一定的专业学习的经验(拜专业人士为师,师爷是已故的国家一级演员,业内泰斗)。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会把乐谱中,没有标记出来的技巧告诉我们,其中很多甚至可以说是不外传之道(当然,技术过硬后,可以自己从音频资料中领悟出来)。当自己没有做出这些要求时,老师会指正。
 
这种情况,和钢琴相反,小时候学过钢琴,钢琴的演奏,基本就是严格依照曲谱完成,并没有额外的“弦外之音”。
 
当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会衍生出不同的艺术,不同的情景应当相互尊重。
 
而问题是,即使是弦外之音,我们也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因素吗?
 
难道非要做到像磁带克隆一样?
 
当然,个人承认,对于初学人员,应当以基本功为主。但这里,我想探讨的,不是初学范围。
 
其实,业内是有很多尝试。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微妙的,有大胆的。比如曾格格女士的《牧民新歌》,比如刘管乐刘老的北派笛子《茉莉花》。当然,甚至还有向某某乐坊一样基本功尚不能说过关,就开始走秀捞钱的。但这些种种尝试,都似乎受到了很多质疑(走秀的活该,被质疑不值得同情)。
 
想知道大家的态度。大家的回答,我都会给赞(个别起哄的除外)。先行谢过了!
 
已邀请:

不喝凉白开 - 很没意思

推荐来自: Joey 一只爱戴帽子的熊 闲竹客

我不是学音乐的,也见得不多。
但是我想举个例子,不知道题主有没有看过“爆裂鼓手”这部电影。
里面反复出现的是乐队指挥反复强调“my tempo”,对乐手拍子的严苛其实也是出于指挥本人对曲子的独特理解。
不过就jazz而言,演奏者自身的技法与理解本身就是被视作超越曲子本身的东西,一首曲子不同的人演绎,其间的差距可能要远大于其它的乐种。
别的我也不知道。
 

要回答问题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