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书的缘分

我一直认为,和一本书相遇,总要靠点“缘分”。

何为缘分?就是你遇到的问题,恰好被书所满足;你心里的霜雪,恰好被书所融化。

我现在已经不记得,我是几时看到的《幻城》——但是我仍然记得当初作为一个中学生看到的那个“幻雪飞舞”的国度,并沉浸在环环相扣的阴谋之中,或是紧张,或是感动。《悲伤逆流成河》的时候,我大概是高二,那时候我已经可以看出书中其实就是“自己在夸大自己的悲伤”,但是仍然有一条河流,蜿蜒的触动着我当时的心。

郭敬明的书,我想诸位道友是见过铺天盖地的黑,其实书中也确实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但那又如何?

毕竟那时这本书,温暖过一个少年当时的心。


如果在你的生命中恰当的时间遇上《空之轨迹》,那么无疑你是幸运的。
高于20000hz的声音只有年轻人才能听到,而《空之轨迹》的情绪,也只有某个阶段的生命才能捕捉的到。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922803/answer/79000251

 这就是你和书的缘分,有些年轻的情绪,只在当年

诚然郭敬明的书厚度并没有那么深,所以后来也没有更多缘分。但是有些书,其实极厚,所以反反复复的会有一些缘分。例如《论语》,很多时候值得温故知新。

还有一些书,是当时所无法看懂的,比如高中时代的我所看的《高等数学》。显然我的智商没有爱因斯坦这么高,人家15岁精通微积分,我15岁看微积分如天书。即使我这么早开始努力,最终还是挂在了高树上。但因为专业的缘故,后面的各种数学都多少要微积分的知识,所以重修的时候居然无(meiyou)师(tuji)自通——居然轻松就考过了。等考研的时候,再去读《高等数学》,已经比较容易了——当然,数学最终考的还是比英语政治都低,这就是智(fa)商(shao)的问题了。

书会自己找主人,人读书也不是都要学习到什么东西的——谁没吃过两包泡面三次肯德基?

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很多人并没有条件,有你这么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例如身为一个学渣硕士,我分析问题可以用很多方式,包括入门级的“成本分析”的方法,也包括入门级的“软件工程”“计算科学”的方式来分析。假如以后能当个小老板,我也可以直接去看经济学管理学的一些复杂的高等公式,博弈论甚至写个代码跑一下某种策略等等……好不好用不知道,起码有不少。

但是对于那些甚至大字都不认几个的土老板,他们能依靠的就只有陈安之。

我见过那些初中没毕业就去搞什么化妆品销售的人,他们没什么文化,没有这么多工具储备。你让他们去看管理学的玩意儿,他们着实看不懂。有一天我在机场等飞机,在候机厅看一个书店播放一个什么“领导是头,中层是腰,员工是腿,记住没?头要通过腰来控制腿……”我当时内心是嘲讽的,这都什么玩意儿,还用他这么费力的讲这种“常识”么?到后来我明白了,他们没有知识体系和储备,这时候他们只能通过这种简单的比喻来弄懂。

比不懂,还强一些,不是么?

当然各位道友现在都是年轻人,还可以学习,那些土老板有很多都四五十岁了,也没这力气再学东西,也没有现成的储备,自然只能如此。

我承认人的智力是有所差距的,但是你聪明是你的事,和别人没关系。

所以说没有必要去斥责市面上的鸡汤书,罗永浩说在他低落的时候,也是买了一摞鸡汤给自己打鸡血。然后居然借着这种力量,如今混得也算是个人物。书有没有用,倒地还是看自己。不是所有时候,改善一个人的状态都需要“干货”的。我失恋了,我其实只需要等,不需要挣扎什么。这个时候去看看一些没有什么营养,就是单纯简单明快的书,有何不可?

作为一个音乐人我也知道巴赫的复调有营养,但是也不妨碍我去听拔剑神曲,甚至夜的钢琴曲。

知乎上有个问题,说自己总觉得汉字比较伟大,罗马字都是低汉字一等云云。然后大家怎么说?说一个人要是非得去证明一个不存在的玩意儿,多半是自己活得比较窝囊。想想也是,自己在知乎上撕比不亦乐乎的时候,也是自己最卢瑟的时候。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263394/answer/91151459

世界很大,世界多姿多彩,世界上什么书都有,世界上也有各种各样的读书人。确实有些书比另外一些好,但是没有必要去争什么高下。吃得宫廷御馔,也吃得臭豆腐。哪有那么多信条,都是庸人自扰罢了。

所以,自己有缘遇到什么样的书就接受就好,没有必要紧张,人生其实也很长。





 

7 个评论

看看我身边的同学,都看什么玩意儿,哎!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不是所有时候,都要看厚重的书的……
随遇而安
看垃圾小说啊!哎!无可救药,玄幻,什么的!
搞清楚自己为什么会看,失恋?单纯消遣?

想想就知道怎么会是了。
我从来不看!是我们班同学啊!!
嘛,我意思是他们看也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嘛,也是满足了一些需求,尽管可能是会带来负面结果

要评论文章请先登录注册